工作關係,一年平均有250-300場的公開演講或訓練授課機會,對象包括了國小至大學的學生、老師、社工、民眾、公部門或企業員工…等,
常被問到,怎能面對差異如此大的對象族群進行演說?且說到對方不僅聽懂、還很愛聽,
其實如果你曾先後聽過我對家長、老師、學生的演講,將會發現,同一主題、針對不同對象族群,我的演講內容差異並不大,
因為貫穿演講核心力量是「故事力」,人們喜歡故事、不喜歡說教,因此懂得將硬道理藏在故事中,是一項重要的能力。
能感動人心、吸引人的故事,往往不分年齡,甚至不分國家、文化,
各國流傳已久的寓言、童話故事,東洋桃太郎、西方灰姑娘、我國的年獸…,
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,穿越了時空,一代又一代的流傳下去,
擁有故事力,就像有了超能力,可以影響許多的人事物,藉著故事,可將所相信的信念、價值觀傳遞出去。
那麼,要如何提昇自己的「故事力」呢?
經過觀察與分析,我發現一個具備一定程度表達力、擅於說故事的人,通常有這三股力量:「描述力」、「表演力」以及「編輯力」。此系列文,分別提供強化這三力的練習秘技。
「描述力」練習:
將你的口當作筆,而你說的話就是豐富的色彩,強化各種不同的感官表達,掌握聽覺、視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等五感,思考如何透過表達,讓你的聽眾看見、摸到、聽見、嗅到甚至觸碰到你故事中的人、事、物…。
可從「物體」的描述開始練習、然後練習「人物」、「空間」的描述,拋棄空洞的形容詞、甚至成語,讓你的物品、人物、空間,有味道、有聲音、有形有體。
(一)描述「物體」:
素描的練習常由靜物開始,透過線條、明暗…呈現物體遠靜大小,
同樣地,一開始練習提昇描述力時,可從描述物體著手,試著用此物體「看起來…」、「聽起來…」、「聞起來…」、「摸起來…」、「嚐起來…」五句話來練習。
一位智慧的太太和先生經過精品店,看到一條材質樣式都很喜歡的名牌圍巾,巧妙地說:「老公,這條圍巾摸起來的觸感溫暖厚實,圍著他就好像你在冬天環抱著我…」話沒說完,先生的信用卡就掏出來了。(物體描述力練習,可參考「羽絨大衣」一文)
(二)描述「人物」:
如果你這樣介紹你的父親:「我的父親雖然不說,但我知道他很愛我,總是默默守護著我…」
聽眾聽到的是一堆空洞、缺乏畫面的描述,不易觸動人心,
試著改成這樣:「每個週五晚上回家,總會遠遠地在巷口的轉角,聞到父親站在一樓門口等我的菸味…」
父親的形象,透過菸味反而清楚了起來。
(三)描述「空間」:
你想要傳達一個髒亂的居家空間,如果使用「很髒」、「很亂」、「凌亂不堪」…等字眼,聽眾難以進入此場景,
倘若改為以下的描述:「鑲在燈座上的五顆燈泡、只有一個能亮,沙發上堆滿了衣服、報紙,還有用過的衛生紙,並且不時聞到一陣陣食物腐敗的味道…,」
聽眾便能跟著你一起進入這個場景。
用五個感官細細觀察,勤加練習「人物」、「物品」以及「場景」的描述,漸漸地會讓你說的故事,有畫面、有聲音、有溫度、有酸甜苦辣、有馨香之氣...。
至於「表演力」、「編輯力」的練習,將再陸續撰文說明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