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引自網路
作者:郭雅真
美國考門博士在多年前提出了一個「愛之語」的概念,他提到人們心中有一個專門承載愛的箱子稱為「愛箱」,專門裝載他人對自己所表達的愛意,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接受與表達愛的方式,稱為「愛之語」,也就是愛的語言。
有時伴侶之間明明彼此情意相投卻抱怨不斷、爭論不休,是因為彼此接受表達愛的語言有了差異,你所表達的對方接受感覺不到,或對方所展現的愛的方式自己無法感受甚至厭惡;
作者提醒我們,人們說著不同的語言,一個人可能會說兩三種語言,但我們說的最好的、覺得最舒服的通常是「母語」。
如果在關係中的彼此,都自顧自地說著自己的愛情母語,將會雞同鴨講,難以溝通。
人們接受與表達愛的方式有五種,分別是:肯定的語言、精心的時、貼心的禮物、服務的行動、身體的接觸。
一、肯定的語言:面對喜歡肯定語言的伴侶,你要練習誠摯而真實、直接地告訴對方你的欣賞與認同包括了讚美、鼓勵、感謝的言詞,如你真是美麗/英俊、又進步了、辛苦了、有你真好、謝謝你、我愛你、對不起請原諒我…,可能是用說的,也可用文字書寫的方式。
二、精心的時光:精心的時刻指的是有品質的相處互動時光,不是兩個人去咖啡廳喝咖啡,各自低頭滑手機,而是喝咖啡的過程,有交談、溝通、眼神接觸,不是一起看電影而已,而是看完電影後,一起討論劇情、主角,說說彼此對於這部電影的感動想法。精心的時光,可能是五天四夜的北海道之旅,但也可能是吃完飯後一起去樓下倒廚餘、去公園散步。
三、貼心的禮物:透過接受一份貼心的禮物感受到愛。喜歡禮物的人,會因著收到貼心、符合自己需求喜惡的禮物感受到愛,比如你的伴侶喜歡史奴比,生日前手機殼剛好壞了,這時候聰明的你,在生日當天準備了一個他喜歡的造型、符合他手機規格的手機殼給他,他將會很開心,因為你知道他的需求、喜愛,還記得他的生日。
四、服務的行動:透過接受對方所提供的具體服務行動,感受到愛,包括繳水電費、整理家務、洗衣服、掃廁所…等,在我接觸的許多職業婦女中,就有為數不少的人提到,當對方願意更多承擔兒女教養責任、共同打理一個理想舒適生活居住環境空間時,較容易感受到對方的愛。
五、肢體的接觸:身體的接觸包括了牽手、親吻、擁抱,以及性。透過身體的靠近接觸感受到被支持、同理、理解,若你的伴侶的愛的語言是肢體的接觸,當他心情不好時,不用跟他說甜言蜜語,也不用送他禮物、提供服務,只要站在他身邊,摸摸他的頭、摟一下肩、或給予一個擁抱,對方就會感受到被支持。
每個人的愛之語不同,那麼要如何發現對方的愛之語呢?最好的方式就是「觀察」。
觀察什麼呢?觀察對方的抱怨,我有一句名言是:「聽到抱怨要興奮!」因為當對方還願意抱怨時,表示對這段關係還有期待,對方的抱怨往往就是他的愛之語未被聽見,
我們來練習聽聽抱怨,看看這些抱怨背後想要的是什麼?
抱怨一:「你愛不愛我?你說啊!你到底愛不愛我?」
此人需要的是「肯定的語言」
抱怨二:「天啊!我才出國幾天回來家裡亂成這樣,孩子的衣服也沒洗…」
此人需要的是「服務的行動」
抱怨三:「今天我生日耶,你…都沒有什麼表示喔!」
此人需要的是「貼心的禮物」
抱怨四:「老婆我們很久沒有那個了耶…」(搓手心)
此人需要的是「肢體的接觸」
抱怨五:「厚,我們很久沒有出去走走了,看場電影也好…」
此人需要的是「精心的時光」
當你的家人、伴侶向你發出抱怨,你是否能聽懂並願意給予他所需要的愛之語呢?還是你總是習慣性地給予你自己所熟悉的愛之語。
我聽過很多的先生告訴我:「其實我根本不在乎家裡是否一塵不染,我只希望她有一天願意坐在我身邊、和我一起吃她覺得不健康的炸雞排、陪我看一場她覺得無聊透頂的世界盃足球賽,而不是每次我看球賽、看到正精彩時,就硬要我去洗碗。…」
也聽過很多的太太向我訴苦:「我並不在乎是否住毫宅,我們結婚後搬過兩次家,房子越換越大,但他在家的時間卻越來越少…」
觀察很多選擇分手的伴侶、夫婦,常常覺得好可惜,他們彼此並非不愛了,而是愛對方的方式錯了,卻未能察覺。
出過國的朋友,可能會為了買東西、訂餐點,想方設法用自己的破日文、爛英語,努力地跟店員表達,以確保可以點到自己喜歡的拉麵口味、或者包包可以便宜一些,
那麼在愛情的國度裡,我們是否也願意同樣努力地以對方的語言、說對方聽得懂的愛之語呢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